【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语言学概论》:关注语言生活,提炼国家精神,树立科学语言观

一、课程及课程所在团队简介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我校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该课程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系统地掌握语言的功能、结构、演变及发展的基础知识,进一步认识、理解并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及语言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践行课程思政教学观。语言学课程组的教师可以借助我校教发信息交流群、专业建设工作坊等平台,组织教学观摩与讨论,探讨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最佳融入点。教师需多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包括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等,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是明确语言学课程的功能与定位并与其他课程形成课程思政的有机网络,比如充分结合语言学的跨学科性质,从人文科学中提炼国家精神、民族性格、社会文化等思想政治元素;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中提炼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自然科学中学习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视逻辑的思维方式等。二是确定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语言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为语言教学类课程发展拓宽思路。三是揣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设计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实现思政目标需要设计好思政教学的每堂课,需要在教案中设置思政目标、思政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思政练习和作业等。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指导后续思政教学实践。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

《语言学概论》课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阐明人类语言的功能、性质、结构、起源及演变发展等基本理论,努力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人文素养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科学统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语言的功能

1.语言的社会功能。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关注语言社会功能的演进,关注新时代的语言问题,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联系。

1.png

2.语言保存认知成果的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汉语承载的社会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坚定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png

(二)语言的起源

对语言起源的科学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实证严谨的现代科学研究态度,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

3.png

(三)语言与文字

正确理解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了解世界文字的历时发展和共时分类情况,清楚汉字的特殊性,认识汉字强大的适应能力。深入理解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认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热爱汉字,形成科学自信的汉语汉字观。

4.png

(四)语言与社会

1.体会医生的语言风格,学习伟大的抗疫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语言的社会变体中语言的职业变体重点介绍抗“疫”期间医务工作者的语言,观看抗疫实录,体会医生的语言风格,致敬医务工作者,学习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

2.了解当今社会语言风貌,书写原创性研究论文。语言演变过程中词汇最为活跃,这部分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新词新语、网言网语,了解当今社会语言风貌,书写原创性研究论文。

四、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及学生反馈

通过《语言学概论》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及语言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具有语言类型学视野,掌握了人类语言的基本结构类型,了解我国境内语言和方言,正确理解汉语和民族语言、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领会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形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并认识语言问题关系到民族和谐、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引导学生形成家国情怀,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实践育人方面,定期开展学术论文写作实践,已有学生在《语文建设》《汉字文化》《语言文字报》等刊物发表语言学论文20多篇,这些论文也成为典型教学案例激励学生进行语言学论文写作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为各类教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输送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类应用型专业人才。